实用主义
1878年,查尔斯.皮尔士先生首次将实用主义引入哲学。同年一月,皮尔士先生在《科学月刊》中发表了题为“如何让我们的想法变得清晰”(How to make our Ideas clear)的文章,并指出我们的行动受信念左右。他说,若想说明一种思想的涵义,我们只需要确定这种思想会匹配怎样的行为——其行为是这种思想对我们而言唯一的意义。
也就是说人做什么,决定于其观念。
回顾观念的历史
伟大的心理学家史蒂芬·平克在其著名的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》中表达了如下一个观点:
政府组织、识字率、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,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,对他人怀有同情,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,我们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,发挥理性的力量,克制暴力的诱惑。
裹足恐怕是中国人最为记忆尤新的伤疤,至少上世纪70~80年代出生的人都还记得他们的祖母辈的备受折磨的“小脚”的,如果问一问,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现象就杜绝了呢?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!
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为重大的变革,也是“中国曾经忘记世界,而世界从未忘记中国”的佐证,保持开放的状态,迎接世界、拥抱世界、跟进世界,人得到更大的解放,打破了封闭的锁国一穷二白,改变了经济文化统统落后局面。
说到改革开放,就不能不提及上世界80、90 年代的盗版猖獗的时代,文化制品一举袭来,法律观念和执法并未跟进,人们只是贪婪的“呼吸”着先进世界的成果,书籍、音乐磁带、录像带,再往后就是CD 、DVD、软件、游戏,这就铸就了整整几代人的获取“盗版”的心安理得。但是观念终究还是可以改变的,Apple iPod 和 Amazon Kindle 、Netflix 改变了这些文化制品的发行方式,云计算也改变了软件行业。那就是盗版成了代价昂贵的一方,人们也就转变过来了,这些文化制品是有成本的,是无数的人花心思打造的。
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中国人洗手、刷牙的历史,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绝大多数的农民一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,在近代文明进来之前,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观念,在路遥先生的作品《人生》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,那就是主人公刷牙被嘲笑的事情,在更早些的民国时代,洗手一度更是全国动员的事情,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蒋介石和夫人亲自以身作则推行国民讲卫生。
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现代化进程的推进,以及SARS 的疫情,讲卫生已经成为了人的第二本能。
再拿“教育改变命运”来说吧,如果家长不改变观念,认为世界仍然是农耕社会的,人一辈子守在自己的土地上,就不会供子女上学,那么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,“放羊->娶媳妇->生娃->放羊”的循环中,“知识改变命运”不只是一种口号,它更是一种观念的改变。
如果你和适兕坐下来聊一聊,或许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,从社会、经济、政治、科学、技术、医学、生物学、地理、宇宙、物理、哲学、伦理等等诸多角度来阐述,改变观念的历史,是人类的历史。
没有观念就没有行动
适兕并不认为观念是在行动中产生的,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人人都是哲学家,柏拉图笔下的“洞穴里的人”是不存在的,可惜事实的情况并非如此。连伟大的约翰.杜威在考察中国几年之后,后来的编者将其论述中国的书籍命名为:《中国心灵的转化:杜威论中国》。
中国人常常讲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这是一种典型的静态的、不变的的农耕社会的思考方式,那么如此格局下的农民,就不会有行动力去改变命运,宿命论充斥着整个民间。那么再回顾中华的整个历史,几乎是停滞不前的历史,也就是说,从三千年农耕到清王朝,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,直到被工业国家强制进行开放,1840年至今,从费正清先生的书籍中寻找一些慰藉。
我们再从人的内心来梳理一番,一个人若是不能在心中树立自己的观念,如洁身自爱、读书学习、走遍天下,ta就会如僵尸般存在,或许会听一些亲朋好友的指挥,但是主动性全无,茫然而不知所措。当一个人立志要做事的时候,如做一名管理者、科学家、体育健将等等,ta才能够去付诸于行动,然后进行设立目标,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反馈和修行。
当然,观念的获得本身也是需要努力的,如果人很幸运的话,遇到好的导师,根据天赋和喜好而获得了观念,这正如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:
“It isn’t normal to know what we want. It is a rare and difficult psychological achievement.”
没有开源观念,其它一切都不会发生
经过以上的论证,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: